學員分享 · 即使塵埃落定,也可以解鎖更多的可能性 - LSE傳媒
- YUZH EDU
- 2021年5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錄取Offer
LSE -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LSE & UCT)
LSE -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Edinburgh - Intermediality: Literature, Film and the Arts in Dialogue
Warwick -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Warwick - Creative and Media Enterprises
Glasgow - Media Management
Glasgow -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Policy
Leeds - Society, Culture and Media
在等
KCL - Digital Culture and Society
Edinburgh - Digital Sociology
本文总计1,615字,阅读全文预计共需4分钟
开始写这行字的时候才发现时间已经到了一月底,恍惚间申请季好像已经结束了,忙碌到不可思议的大四上结束了。其实回望2020的下半年,感觉自己真的也经历了一场剧变,甚至回望自己在2020上半年定下来的专业方向想法也有了一些改变。在过程中我也面临过很多次的选择,感到难以取舍,但我逐渐明白了:没有一条路是可以通向一个无限敞亮、明朗的未来的。所以我之后心态上也比较轻松,选择哪一条路,哪一个方向都有它自己的乐趣和独特的学科视野,未知也许会永远伴随着焦虑,但我已经逐渐学会了和这种心情相处。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生活经验里,我一直习惯于“往后看”,尽可能为未来的规划做充分的准备。也因此,我的生活里常常充满了未雨绸缪和对于不确定性的担忧,颇有一种“I want everything under control”的自负感。具体到留学这件事上,在还未完全确定要出国升学的时候,我就已经提前一步开始准备了起来:大一做校内外的志愿活动、大二开始实习、大三写论文投论坛——尽管做这些事情并不仅是为了升学,更多地是为了自我提升和成长,但我仍然会被某种焦虑感裹挟着做这些事。
其实,哪怕是在此刻,三月底,我已经拿到了大部分学校的offer、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刻,这种焦虑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并没有减轻多少,因为总是有更多的“以后”需要思考、盘算和规划——如果我依然沿着以往的逻辑生活的话。但是,生活不应该是只有计划和打算的,在还看不清前方的路的时候,它同样需要一点点的“出乎意料”和尝试不同可能性的勇气。我在最近各类事务交杂的生活中(毕业论文、互联网大厂实习、志愿组织活动、行前准备)尤其能体悟到这点感触。
回望过去的申请季,这也许就是我在看待“未来”“升学”“就业”等等问题时的心态变化。由于我是语言专业跨申传媒类专业(包括媒体传播、数字文化、创意企业等方向),动机本身就怀有“语言专业不容易就业”的因素,所以我曾经对自己硕士毕业后的规划非常严苛:就业,而且必须找到一份decent job。这样的计划自然让我的选择更加局限,心情也更加焦虑。我曾经在LSE和其他有更多实践机会的项目中举棋不定过,因为认为其他“就业导向”的项目会对未来参与工作更有帮助。但我没法说服自己放弃LSE的offer。不得不承认的是,哪怕我最后还是会毕业即工作,我仍然对花一年甚至两年时间以更学术的视野探索我感兴趣的媒介与传播领域有着渴望。何况,用朋友的话来说,“那可是LSE啊”。
“当你不确定自己应该要做什么而又感到焦虑的时候,就去读书吧。”我的朋友们这样对我说过,而这也是我所相信的、接受教育可以带给我的可能性。我也希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成为通往更多种可能性的阶梯,而不仅仅是为参与社会工作铺路。在升学时能拥有多样的选择已经是一种privilege,我更觉得自己应该珍惜所获得的机会。
具体到申请季的种种细节,尽管我认为自己在准备申请时算得上十分用心,但我也同样认为自己是受到了幸运眷顾,不需要担惊受怕、平稳顺利地拿到了多个dream offer,而我曾经觉得自己是配不上其中任意一个的。这些出乎意料的申请结果也让我明白,除了考高分、丰富自己的软背景外,在个人陈述中有条理地表明自己的热情和动机、向学校展示自己是qualified的是通往梦校大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能幸运地写出心中所想并将其与项目要求契合在一起,得感谢YUZH在这段时间里不厌其烦的指导(尤其是Skinner,without Skinner I am nothing),让我最终也在文书写作的领域自成了一脉体系并且能自如地向招生官陈述我的兴趣和资质。
从申请季一开始的拖沓不安,到接近尾声时的平静,这一段经历仿佛是为了调和我鲜少有学校课程的大四生活,给我一个机会更近距离地观察和思考“我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疑问其实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在研究生项目的抉择和取舍中,我已经逐渐明白了“我想要更多的可能性来度过漫长的一生”这一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