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分享 · 是智識的吸引,讓我遇見有智
- YUZH EDU
- 2022年4月20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录取Offer
CUHK MA in Psychology
CityU MSocSc Psychology
Edinburgh MSc in Psychology of Mental Health (Conversion)
Glasgow Psychological Studeis (Conversion) MSc
Nottingham MSc Psychology (Conversion)
学员分享
本文总计2369字,阅读全文预计共需5分钟
过去,我不止一次幻想过,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我,能够带着这个世界的我的过去大学四年的经验,重新在高考选专业时、大学的计划安排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所有的弯路、踌躇、迷茫的痛苦由我来承担,而另一个我只需要享受笃定的目标所带来的安全感。
但现在,我已经很少会仰望着另一种可能性,而是将目光收回当下,更关注自己是如何被塑造成今天的模样,以及人生脉络该如何流向未来。比起懊悔和反刍,我更在乎如何填满每一个此刻的瞬间,并坦然地接纳它会拼凑出怎样的未来。
这些视角和心境的转变,都发生在我决定要留学、转专业学心理学之后。
1)为什么要转心理学?
我不是典型的长期计划者,并非从大一开始就定好自己的保研或留学目标。由于刚从应试教育的体系里脱离出来,对自由的追寻让我开始厌恶学校里面各种功利的选拔制度。于是大一大二的我沉醉在广泛的课外阅读里,度过了非常纯粹、快乐的直立行走的时光,也是那段时间接触的思想,让我后来在微博上遇到了有智和有智的伙伴,一直保持着默默的关注。
大三大四阶段,实习、升学的焦虑开始弥漫进校园,我也处在一种很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离开了校园该如何独立生活,自己拥有什么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技能。既不想随着大流继续选本专业保研考研,但也不清晰留学应当跨什么方向。前两年的自由阅读让我的自我意识越发清晰和锐利,我无法再过一种凭着模糊、混沌的感觉来做决策的生活。于是我决定先进社会去实习,去打磨,找到确定的方向后再重新回学校进修。
大四的时候,我机缘巧合地进入了一家心理学公司实习。但那时候的我,对越发内卷和高压的大环境、日渐突出的性别不平等的矛盾,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理性的愤怒。但愤怒的背后,实际上是为了压抑日趋膨胀的绝望,就像一个布满创口的气球,试图对抗自然铁律,拼命地硬撑着。那个时候,我整体的状态非常防御和紧绷,主张包容和接纳一切的心理学难以流淌进我的内心。但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跟心理学的短暂会晤将成为我人生的转机。
毕业之后,我离开南方,去更凌厉的北方城市工作,本以为我会呆两年再留学,但这个计划被现实完全打乱。工作三个月,突然被告知项目由于业务调整要取消,我们只能够在公司内部转岗。这其实还算小事,真正让我的生活陷入停顿和痛苦的是直系上司。她的种种行为都跟自恋型人格很吻合,跟在她身旁学习的我不得不始终保持着警惕,担心表现不好、担心会被批评、担心得不到认可。但在职的时候,由于权力的失衡,我不敢也无法去讨厌她,因为一旦讨厌,我就不知道怎么跟她相处。所以我刻意情感隔离,告诉自己这都是社会给我带来的考验。但长期压抑的痛苦在项目被取消的那天爆发了出来,当我拥有了逃离的机会时,对她的厌恶瞬间喷发、弥散到了整个公司、甚至整座城市。
裸辞后,我独自呆在出租房里,发现自己被抑郁的阴影笼罩着,无法从喜欢的事物里获得快乐,更恐惧的是,在关于我是谁这件事情上,陷入了更深的混乱。于是,我开始撰写几千字的自我剖析,试图以客观的第三人视角,重新回溯我过往所有自认为凭借着自我意志而做出的选择,以及揭开那些选择背后的焦虑、惶恐、自卑和懦弱。当我承认和接纳自己的不堪之后,那股抑郁的阴影逐渐被重生的生命力所环绕并融合,我感到自己又重新拥有了向前迈步的动力。
这是我第一次,在由好奇心的带领下四处游荡后,向命运投掷了形形色色的小石子之后,感受到事物———心理学对我的人生产生的回响。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确信自己找到了目标。
2)与有智的合作过程是怎么样的?
如果不写下上面那一段心路历程,我的留学申请看起来就会稍显仓促:一个应届毕业生工作三个月后便裸辞,临时起意要转专业,邻近12月才开始准备留学资料。但实际上并不是那样,我现在已经能够理解,一切看似偏航、意料之外的决定,其实是潜意识的蓄谋已久,它只是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驱使着主体看向被压抑的欲望。
但12月才决定留学,的确是比较仓促的,我得在一个月内备考雅思和准备文书。因此我需要一个非常可靠,让我完全省心地全情备考雅思的伙伴,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有智。
刚开始跟有智联系时,我也同时有跟同学介绍的大公司的留学顾问交流。有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不会刻意制造焦虑,比如时间上紧迫需要尽快做决定,而是告诉我要想清楚。相比起来,另一个大公司的留学中介,就有意地强调时间的有限,而且在了解我的背景后一口保证选校的成功率,隔三差五地来催促我签合约。这给本反焦虑选手留下了很糟糕的印象。
其实我本人在人际关系里偏向于回避,而且习惯了独立,所以很少会去主动求助。但跟有智合作下来,从选校分析、文书写作、准备申请材料、填写系统、琐碎问题答疑上,每一处细节都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尊重、细致和专业,让我能够放心地信赖他们。
比如,有智的文书写作。因为我本身是传播学跨专业的,所以并没有太多心理学方面的深厚的学术洞见。但有智的老师能够帮助我从学习传播学的理论脉络里,牵引出跟心理学交叉的内容作为钩子,并将我的科研经历、实习实践等填充进去,让整篇文书看起来逻辑更清晰、动机也更明确。

后来,我在网上刷到各种鉴别、排除黑中介的消息时,我都感到自己被厚待。因为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网上筛选和甄别,而是凭着有智在社媒上积攒下来的追求学术的纯粹、申请过程完全透明的形象,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有智。
我相信有智在社媒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会吸引到跟他们一样相互尊重、相信真诚、恪守专业、信奉平等的人。
如果你担心会被中介PUA自己的学历背景,害怕自己的留学选择背后是由恐惧和焦虑驱使,如果你对于留学缺乏明确的想象和动机,如果你需要一个能够信赖的伙伴,有智会很适合你。
因为被有智保驾护航的过程中,能让我感觉到,他们不只是在为每一个生命的未来负责,也让我看到并相信,即使在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为了利益相互反目的社会里,依旧存在这样一个空间,能够安放对生命本身最基本的敬畏和尊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