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思考留學內卷化· QS排名之外,我還能在乎什麽?

  • 作家相片: YUZH EDU
    YUZH EDU
  • 2021年5月1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ree

本文总计3,991字,阅读全文预计共需8分钟

2020年,留学生群体中的文化现象已经跟2017年完全不同了。作为这几年在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我们亲眼目睹了整个社会文化的转变,这种转变的速度也显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显然,留学群体与多数年轻人一样,也受到了内卷化的影响,且升学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很多年轻人向我们表达了他们的焦虑。我们在工作之余不仅也开始担心这部分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如果一直这样焦虑、担忧、比较下去,他们真正能获得内在的稳定与平和吗?这篇文章想试着从研究生留学申请的角度,澄清目前留学申请较为混杂的几个面向。


「G5大学」的观念来源于?

2021秋季入学已经基本接近尾声了,就读大三的很多同学已经开始来咨询关于2022年秋季入学的相关问题。2021年转过年来之后,我们被问到一个最多的问题就是:您看我这个背景能申请G5吗?往年我们也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但是数量远没有今年这样多。其实"G5"这个概念在中国经历了一些有意思的转化和发展,我们从策略上回答这个问题之后,也想从源头上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G5。

“The members of the G5 initially formed the grouping in order to co-ordinate bidding for an increased share of any extra monies made available in the government's summer spending review. The objective was to secure extra state funding above the £3,000 student top-up fees planned in England from 2006 to cover the full costs of home and European Union undergraduates on their courses. This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universities stating they are offering no cheap courses, and that they would have to reduce their intake of UK students without the additional income.[1] ”
The grouping called itself the G5 and its existence was first reported by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in February 2004.

简而言之,就是英国自称超级精英大学联盟的五所学校,为了抗议的英国政府的教育财政拨款和对英国本地学费的严格学费,希望通过降低招生英国当地学生的方式进行对英国政府的抗议。这场抗议活动被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先报道,从此这五所自称超级精英大学联盟的学校也被简称为G5。所以其实G5的源头是一场政治参与运动,是英国教育产业化体系矛盾的体现,甚至这个举动是否在道德哲学上为正义的也有待讨论和商榷。但不知道为什么传入中国后却改变了它的意义,成为了"英国最好的五所大学",每个人都应该去申请它。诚然,属于G5的几所大学都是很好的学校,他们有很不错的国际声誉,也有丰厚的教育资源,但是这真的是英国“最好”的大学吗?恐怕很难这样讲。


现如今,G5在当代中国留学生中已经成为了一个代名词,从G5毕业的学生,或许有更高的几率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在第一次见面的社交场合能够更轻易获得他人的认可。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规则,我们对此表示尊重。但是这样的规则设置是否真正公平,这个问题是值得更多人思考的。


Title背后的规则公平吗?

例如一个从SOAS区域研究毕业的学生,他有非常出色的学术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除此之外,他为人谦逊友好,能跟人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如果这样的学生因为他毕业院校不是QS前100被就业市场淘汰,那么是否我们应该对如此评判标准产生怀疑?到底用人单位考虑的是什么?如果一个用人单位只考虑title,不在乎一个人各种身份背后的,更实质性的特性,那么是否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单位?我们认为,不论是升学也好,还是求职也好,都是双方相互选择的过程求职者和申请者无需将自己摆在天平下方,对事物能有自己的判断,并选择自己真正适合的,是更重要的事。同时,我们常常在谈论方向选择的时候,会提醒自己匹配自己的职业规划。但这个职业规划并不是职业无目标的内卷。只会使用Title而非实际的成就、技能点来求职,或许也是一个误区,或许就把自己困在了内卷的圈层里面。换句话来说,如果厌恶内卷,或许我们可以思考自己是否有抽离的权利和机会。


在QS排位之外如何选择学校?

那么英国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学校吗?英美教育体制乃至欧洲教育体系下的学校与中国的学校有些许不同,每个学校因为招募的老师不同,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但其实所有的学校都能保证给你的,是丰厚的教育资源,不限制接触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资源,友好的校务工作人员,以及学术过关的老师,所以通常意义上来说,他们都属于好学校。例如你问英国当地人学cultural studies应该去哪里的话,他们大概率会推荐给你Goldsmiths,而不是LSE。甚至有的申请者会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去选择就读学校,例如格拉斯哥有研究chinese environmental policy出色的老师,那么这个学生多半会投递格拉斯哥的申请,而不会选择KCL或者LSE,因为在后两个学校他得不到最大化的帮助,也没有相关老师的研究是这个方向的。我们团队成员在申请博士的时候有询问过她的两位英国老师,得到的答案都是,博士最重要的应该是选择老师而不是选择学校,应当选择真正对你的研究计划感兴趣,并且能够给你切实帮助的老师。若非如此,你的PHD生涯也许得不到导师的有效帮助,更有甚者,会因为跟老师不合(学术方向、脾性)而不能毕业,白白浪费时间或学费。

ree

图源:The Student Room


那么我们如何确定一所学校是否真的适合你呢?想看一个学校的某个专业是侧重哪个方向的,除了看它官网上的课程设置之外,还要看这个学校老师的研究方向。有的时候一门课虽然都是叫communication and media,但由于老师的研究重点不同,两个不同的老师会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教法,当然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了。那么这时就又会延伸出一个新的问题:我怎么知道我的研究兴趣是什么?这对于大陆的本科生而言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便有同学清北复交毕业,均分将近90,甚至还在期刊上发过论文,但其实他们也不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或者对学科脉络,对如何做学术都知之甚少。在课堂如果我们不能得到对此类问题的思考和解答,那么我们就要在课堂之外花功夫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做的是阅读你较为感兴趣的学科的相关书籍,但是也要注意书单要谨慎挑选,因为有时候刚入门一个学科的时候,很有可能因为书目挑选不对而越发搞得自己一头雾水,或者因为晦涩难懂对这一本来可能产生兴趣的学科彻底失去兴趣,如果这时候能有一个导师或前辈依据自己多年摸索的经验开一份书单给你,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此外,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网课或学术训练,用听课或者学着写论文的方式来得到思考和锻炼。在刚入门一个学科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除了去阅读和听introduction之外,还应该直截了当地问:这门学科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例如其实很多学生都搞不清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区别,看起来两个学科好像模模糊糊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这两个学科真正能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却是不得而知的。当我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也就代表你对这个学科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


选择最后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当然,上述观点都是相对理想化的,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是试图还原教育选择的本质。但是有的申请者也会发出疑问:尽管我很想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也很想选择真正适合我的项目,但是我未来的就业怎么办?我总不能吃不饱肚子就去谈理想。这个问题是严肃且理性的,尤其是当大环境已经产生异化之后,生存在这样标准下的每个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煎熬。我们不会强求或规劝每个人都不考虑功利因素,直视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因为世间皆苦,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所处的文化环境对一个人带来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我们也不反对申请者只依据世界排名或各种title来考虑升学或职业规划的事情,甚至我们尊重这样的行为,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想说,在做任何关于人生的决定之前,或许你需要考虑的问题都应该包含两个,这两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即:1、我是谁?2、我打算怎样过一生?


如果你是一个热衷于世俗生活,并且在既定规则下怡然自得、游刃有余的人,我们十分欣赏你,请不要改变自己,就按照你舒服的方式生活。如果这样的你来找到我们,告诉我们说,“我就是想上LSE和港大,不管学什么,能拿到学位就行,回去之后再找个好工作,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样的人生很有意义。”我们会尽我们可能地帮助你,我们有非常成熟和专业的经验但如果世俗生活和功利要求,并没有让你觉得自得且舒适,你虽然本科上了很难考的学校,甚至你每次一说自己在哪上学就能得到亲戚朋友的赞赏,但还是感到空虚的话,或许你就需要更多的看看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到底想怎样过一生?YUZH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把学生全都教育成追逐名利和世俗功利的人,而是让人找到“我是谁”的答案我是谁,我应该怎么过一生,我对世界有什么看法……只有尽力去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在模糊的答案驱使下一步步慢慢地做关于人生的大决定,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毕竟有些人生来就是要仰望星空的,你没有权利让他的眼睛永远盯着地下。


对于来找到YUZH的群体来说,大都是本科在读。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对于未来有很多的想象,甚至有些人也处于一个“什么都想要”的阶段,但人生其实是没有所谓的年龄阶段的。有些人说我四十岁之后终于活明白了,开始做减法,知道对于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拒绝远离不适合我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拥有这个状态都要等到四十岁,许多人二十岁就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并且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许多人生下来就没有如此烦恼,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真诚,正视自己的欲望。焦虑其实不来自于他人,不来自于看到他人的生活并产生比较,焦虑只来自于自己的心,来自于不了解自我。如果你说你已经完全认识了自我,并且“我就是一个得不到别人拥有的东西我就会痛苦的人”,那么你就这样活吧,没有人有权利改变你。但同样,我们也不要把想明白“我是谁”这个问题当作KPI并且产生比较:“天呐,A已经知道自己是谁了我还没有,我太焦虑了!”,如果产生这样的心态,那么问题就本末倒置了。认识世界本身就是关乎一生的问题,甚至在不同的时间和境遇下,自我是变幻莫测的,我们周围的某一个因素一旦改变,自我也便会跟着改变。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正视内心,关照内心,不要让不必要的压力压垮自己,不要为本身就不公正的规则烦恼——或许你更多应该思考的,是怎么身体力行地改变它。当然,在逼仄的环境里求一份自由和光亮必定不容易——需要抛弃一些内容,也需要再努力去做一些争取。就像那句很落俗的话:生命里总是充满着选择和交易,想要获得什么,可能同时意味着放弃什么。但从哲学上来说这句话某种程度上也正确而犀利——正因为我们皆是有死之人,不同的价值选择才铸就了人生的意义,而我们也必然在选择价值、践行价值的过程里完成我们的生命。


回到标题的问题,对于留学申请来说,除了在乎QS排名之外,我们还能在乎什么呢?我们能在乎的还有很多。例如,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申请者而言:我是否能获得最大化的帮助?是否这个学校的老师跟我的研究兴趣是合适的?对于想要感受不同文化的申请者来说,这个城市的居民是否友好,景色是否宜人,社会文化是否开明、惬意、自由或许是重要的。对于想要广泛学习知识,并且体验生命的人来说,你去哪所学校也许都不是最重要的,你怎样跟你遇到的人产生连结,你在什么地方打开一本书,或者你在哪里架起了你的相机,提起了你的笔,这些生命中的时刻是重要的。当你拥有了这些有意义的人生时刻之后,你不再需要通过简短的title去介绍你自己。你就是你,你不是LSE不是UCL不是Oxford的毕业生,这些只不过赋予你在哪里生活的机会。而究竟把生活过成什么样子,你的学校无法帮你决定。


Reference:"Super elite in secret bid for cash boost". Times Higher Education. 6 February 2004.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11.

ree

留言


  • WeChat-White-Logo.wine
  • PikPng.com_scorpions-logo-png_3862531
  • Facebook
  • 白色的Instagram圖標

​Hong Kong.

香港有智教育諮詢有限公司 HONGKONG YUZH EDUCATION CONSULTING CO., LIMITED​

Easey Commercial Building Wan Chai, Hong Kong Island 253-261, Hennessy Road

852-260-675-62

hi@yuzhedu.com

bottom of page